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

人格模型測驗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你透過什麼方式來瞭解自己?
八字論命、紫微斗數、星座、血型、手相、面相、性向測驗、性格分析、透過學習、做事、人際互動…
最近看一本書,非常不錯,可以透過人格模型,讓我們彼此瞭解~

人格模型創始人:特馬爾.弗里德曼(Dietmar Friedmann):德國心理學博士兼知名作家及心理諮商師

何謂人格模型?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特別專注於某一方面的發展

基本要素:
情感(關係)
思考(理智)
意志(行動)

人格模型測驗

PPT版本

Blog版本:

每道題有三個答案,你只能勾選一個,做答時,請仔細回想自己過去的行為,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時,可以請教朋友,並以他的意見來做答,每一題從ABC中擇一,最後記錄一下一共有幾個A、或幾個B、或幾個C。
1.
(A)對你而言,和別人接觸,甚至建立友誼,是件很簡單的事。
(C)你覺得和人接觸並不困難,但你大部份只有當感覺對了,你才會採取行動。
(B)對你而言,走進人群或和人接觸,都是很困難的事。
2.
(C)你覺得和人接觸並不困難,但是你不會馬上表現得很熱絡,你會靜觀其變,看彼此的關係後續如何發展。
(B)你在人群中很少主動交談,唯有當彼此有共同話題時,你才會覺得比較容易進行接觸。
(A)當你和人首度接觸時,你就能顯得特別健談、興致高昂,甚至充滿好奇心。
3.
(B)你會花很多時間研究一項主題,並把相關的細節和重要內容全都弄清楚,但你的問題在於弄懂之後,但不見得有興趣去執行。
(C)你很有責任感,很在意事情的結果,做事常常是有始有終,很多事情你會強調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A)你覺得自己的生活多采多姿,你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你的朋友也這樣覺得,但很快就又不熱衷了。
4.
(A)與人互動時,你在情況好的時候,比較坦率、健談、活躍、可愛且迷人。
(B)與人互動你是很好的聽眾,也喜歡思考並提供意見,但卻不樂於用實際行動幫助別人。
(C)對於人,喜歡與不喜歡你分得很清楚,很少模稜兩可,路上遇到不喜歡的人時,不是繞路就是冷冷回應。
5.和你很熟的人,都怎麼描述你?
(C)主動、認真、可靠。
(B)話不多且喜歡思考。
(A)感情豐富又健談。
6.你說話的聲音聽起來如何?
(A)柔和、清楚、有精神。
(B)冷靜、鎮定(慢)。
(C)強而有力。
7.如果有別人告訴你,他過得不好,你最直接的反應是什麼?
(A)表達你對他的同情。
(C)立即提供他實用的建議。
(B)靜靜的思考事情的來龍去脈。
---------------------------------------------------------------------------------------------------------------
統計:看看你是A多還是B多還是C多

每一種性格的細分
「跟我有關型」:自我為中心。
「跟你有關型」或「跟我們有關型」:比較會優先考慮到你或我們。

確認:再回頭看看。
A屬於關係類型
B屬於理智類型
C屬於行動類型

一、關係類型:
基礎能力:在情感
代表人物:湯姆.漢克斯、勞勃.迪尼洛
語法或行為:誇張、心情好不好全寫在臉上
你們很會隱藏性格弱點,對於伴侶常因興奮而把對方想得太完美。兩個關係類型者的戀情肯定像小說或電影情節一樣:愛得濃烈、愛得深刻,但翻臉時也很容易反目成仇。對處理人際關係特別在行,對於接收這方面的訊息也很敏銳。

(一)關係類型之跟你有關型:
一般表現:對生命充滿好奇心、享受生命、言行舉止讓人覺得他們希望永遠不要長大。
情感表現:很會操縱情感與需求,甚至帶有表演意味,因為他想要享受那種感覺,另一方面想要帶動觀眾的情緒。
自我表現:喜歡追逐流行趨勢。
你們的感情豐富,善用眼神、表情和聲音與對方互動,如故意加強語氣,或將手不經意的搭在對方身上,現實生活中,你們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掌握大方向,原因是 太在乎別人、太習慣追隨別人的意見。你們遇到困難時,會企圖用親切友善來扭轉劣勢,一心顧慮著人際關係、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所以經常會犧牲個人需求。
在男女關係上,你們會對伴侶很好, 到幾乎忘了自己。有時候,即使決定分手,也會繼續和對方做朋友,並維持良好關係,避免傷害到對方。
小時候,你們會把工作當遊戲,當媽媽要求你們幫忙做家事時,你們幾乎從來不會拒絕、耍賴,只要叫你們整理房間時,大多把這個東西移到那個角落,或換個方式 擺放,如果有一天媽媽來檢查,可能一打開衣櫃,所有的東西都會滾下來。最討人喜歡的小孩中,就屬你們這一型了,因為細心、體貼、善解人意,又心地善良,但 情緒也可以在一瞬間徹底轉變。

(二)關係類型之跟我有關型:
一般表現:
一般人的印象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天使,但內心裡,他非常固執、堅持己見,不喜歡被約束,很容易就被嚇到而退縮。
情感表現:懂得掌握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自我表現:特別喜歡與眾不同。
你們最注重的是聰明,世上最令你難過的事,莫過於被別人罵笨。人際關係上,你傾向先和人保持距離,聚得信賴後,再拉近距離,進一步交往。如果你顯得很自負、喜歡掌權,或很會批評別人,就很容易招來同事的不滿。
在男女關係上,你們比較喜歡自由又獨立的感覺,如果要拉近距離,就要多給你們一點時間,想留住你,就更要給你足夠的自由空間,像是用一條長繩繫著你們,即能獲得自由,又不至於走失。
小時候在外人看起來,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天使,但在內心裏,你們非常非常固執、堅持己見,而且不喜歡被約束,還有羞於和人接觸,有點像童話故事裏的拇指姑 娘,敏感而纖細,很容易就被嚇到,也很容易退縮。你們的自我要求很高,卻又非常膽小,上課時,即使你準備好所有資料,你還是會選擇沈默,靜靜坐在一旁,甚 至深怕被叫到。

二、理智類型:
基礎能力:在思考與理解。
代表人物:希拉蕊、妮可.基曼、喬.庫克。
語法或行為:比一般人發展遲緩、常沈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特別懂得利用自己冷漠的態度與理性的說話方式,因此容易讓人覺得他很中立、客觀,這麼做還可以讓他置身事外,不必參與行動,也無須承擔責任
理解速度明顯較兩種類型快,且能掌握事物的關聯,並清楚分辨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一)理智類型之跟你有關型:
一般表現:處世認真又喜歡思考、一方面喜歡跟人接近,一方面又非常害怕置身人群。
情感表現:感情都相當矛盾,常扮演楚楚可憐的無辜者。
自我表現:外表看來事事服從,總喜歡委曲求全,反抗時喜歡扮演楚楚可憐的無辜者,或表現固執。
當你感覺承受壓力時,會抱怨連連,並希望獲得同情,如果得不到同情,通常會意志消沈,鬱鬱寡歡。對事情,但你們通常是願意持之以恒努力,積極、不自私、心 地善良又坦率。對於身材方面,你們雖然很會吃,但可能消化能力較佳,不會胖,你們通常也對做菜有興趣,主要是喜歡實驗,打破傳統,你跟周遭人的互動,在行 為上通常看來有跟任性或特立獨行,但只要相處一陣子,大家才會意識到你們的聰明和機靈。
在男女關係上,無論男性或女性,你們的感情都相當矛盾。一方面你們很會左右對方的思考,像科學家一樣很會分析,或像管理者一樣很會規畫,就是不像生活上的 伴侶。外表看起來事事服從、總喜歡委曲求全的你們,其實自有辦法反抗、激怒對方,你們喜歡扮演楚楚可憐的無辜者、無助者,然後再故意犯些無心之過氣對方; 做法可能是漫不經心地說出一長串傷人的話,或表現得很固執、倔強、甚至來個相應不理,像關機一樣。
小時候是否有一方面渴望和別人親近,一方面又害怕置身人群,因為怕與人交往會帶來不必要的困擾,而且你小時候比較喜歡聽冒險故事。老師常說你需要被鼓勵,因為做事很難貫徹始終,只要一遇到固難就會退縮,如果有人突然推你出來代表說話,你會腦子一片空白。

(二)理智類型之跟我有關型:
一般表現:有個浮躁不安、又充滿創造力的靈魂,對他而言,學習與知識都比人際關係重要。
情感表現:情感上會嚴重忽略伴侶,冷漠中不失溫柔。
自我表現:比較懂得控制情緒,卻會在情感上嚴重忽略伴侶。
當有人問:「你過得好嗎?」你們有時會反問:「你問誰啊?」「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你們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不喜歡被摸清底細。你們因為從小胃口就很好, 可能會被朋友戲稱「小胖」。在遇到問題時,一般人會被你們的沈靜、好脾氣的外表給騙了,當你們被攻擊時,會毫不猶豫的就反擊回去,通常你們會先發制人。
雖然比較懂得控制情緒,卻會在情感上嚴重忽略伴侶,甚至讓對方覺得匱乏。其實在你們這麼冷漠的態度下,隱藏著你的溫柔體貼、被人喜歡、渴望受到肯定的強烈需求。
小時候,你們有個浮躁不安,又充滿創造力的靈魂,對你而言,學習與知識都比人際關係重要得多。你們喜歡冒險,也喜歡聽冒險故事。

三、行動類型:
基礎能力:在行動。
代表人物:湯姆.克魯斯、哈里遜.福特。
語法或行為:炫耀般的展現能力、非常吝於讓自己享受。
具有實踐天分,鎖定目標後便能不斷前進,是個天生的計畫高手。
行動類型者很願意為家庭犧牲奉獻,也會很努力不跟伴侶、朋友或同事發生爭執。兩個行動類型者的共同生活比較像是在談公事,而不像談感情。
對行動類型者的讚美,要盡量誠實,不能誇大,最好是針對他的基礎能力,否則他們會認為「全是謊話!」「他一定有求於我!」。

(一)行動類型之跟你有關型:
一般表現:比較保守,女性化、親切又帶點含蓄的魅力。
情感表現:專情、感情經營像家人、寧可人負我。
自我表現:負責、樂心助人、樂於合作、會帶動士氣。
你們很願意為家庭犧牲奉獻,也會很努力不跟伴侶、朋友或同事發生爭執,你們很愛家人,只要是家人,你們就會盡心盡心照顧他們。對於你們的讚美,應該要儘量 誠實,不能誇大,最是針對你們的基礎能力來讚美,否則,你們會覺得:「全是謊話!」或「這個人一定有求於我!」或「他一定不瞭解我!」如果是女性,你們會 非常有毅力,可以鍥而不捨歷經數年完成艱巨的工作任務,或經年累月承受家庭的負擔與拖累。
在男女關係上,如果是女性,即使伴侶關係不甚滿意,你們不會去找別的男人,或接受陌生人的調情,更不會想測試自己對男人是否還有吸引力,因為你們會覺得, 為了一時好玩或刺激而去勾引別人,是很不恰當的作法。如果另一半也是行動類型者,你們的共同生活比較像是在談公事,而不像是談感情。
小時候,你們通常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而且比其他類型者更直率、更具行動力、更有責任感、更熱心、更有毅力。你們不需要很多社交活動,當你們獨處或離開人 群時,反而會覺得比較自在。不過,你們的想法上常會過於固執,並且愛計較、沒有耐性。想要說服你們並不容易,你們會堅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二)行動類型之跟我有關型:
一般表現:爽朗、不作做、也比較不親切友善、善於謀略,對不熟悉的問題,他會儘量迂迴,但有時他覺得自己意見才是正確的,會拒絕跟別人討論。
情感表現:比較壓抑。
自我表現:積極主動、守時、勇於設計新目標。
你的表現上顯得爽朗、像運動型、不扭捏做作。你們的行為標準是受小時候所受的教育,在人際互動上,展現出冷靜與外交手腕,敏銳的特質也讓你們好像很易怒。
你們的感情比較壓抑,男性說話既大聲又清楚,女性說話像是在宣布事情,語氣果決,不過也得視心情而定,因為這樣比較能吸引吸人專心聽你說話。

最自豪的事

練習:寫下你最引以為傲或最自豪的事。問自己「這當中是因為什麼才讓你特別引以為傲?」 當得到一個答案後,再繼續問「為什麼這答案會讓你特別引以為傲?」。盡量連續問五次,寫下你不斷探詢後的過程與結果。

最引以為傲的事:
自己獨自坐火車到台北,並安全抵達我最終的目的地。

為什麼這會讓你特別引以為傲?
自己獨自完成一件想做的事情。

為什麼自己獨自完成一件想做的事情會讓你特別引以為傲?
因為證明自己有能力。

為什麼證明自己有能力讓你特別引以為傲?
代表不靠別人的幫助,自己也可以做到。

為什麼不靠別人的幫助,自己也可以做到讓你特別引以為傲?
因為能做自己的主人。

為什麼做自己的主人讓你特別引以為傲?
自己的可控制變數增加,生活中可處理的事情更多。

這個問題對我第一個難題先是找到我覺得最自豪的事情,之前在練習AI(賞識探詢)時也常需要回答這個問題,一直很難決定或想到,上禮拜其中一堂老師的課剛好也有類似的分享,那時候我講的是最近從家裡騎腳踏車到部隊的經驗,後來順著回想,好想我覺得最自豪的都類似這方面的經驗,自己獨自一人完成或探索新事物,包括我這次習題分享的,還有就算之前有跟大家一起去某個地方,但獨自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冒險,如漢城、上海、澎湖等,最終覺得這次獨自到台北是印象中最早的獨自探險的經驗,之後的許多是其實在踏出這一步後,就效法此經驗,繼續實行。

第二個困難的部分是問為什麼,困難的原因是過去認為理所當然、一段美好的回憶,要在中間試圖找到它帶給我的意義,需要點時間思考,另外,就是如何把想到的東西表達出來,因為思考時常常有許多想法蹦出來,要全然抓到和用文字表達有其困難度,最終的結果似乎也長存在腦中,下次有時間應該在多問幾個為什麼,也許有更進一步的體認。這個結果對照我之前做The Highest Goal的找出內在特質的練習蠻類似的,我選擇的特質中最高的是不受限制,另外符合的也有開創者、意志、自由等,下次也許可以花點時間注意,除了這些以外,我有沒有其他未發現不屬於這類的但更主導我的生命的事情。

反煮青蛙

請列出本學期的反煮青蛙目標和行動方案,目標和行動方案要具體,透過每天一點一點的行動改變自己。

目標:學期末前一次能做100下扶地挺身。

行動方案:
一週至少三次做扶地挺身。
三月底前做40下。
四月底前做60下。
五月底前做80下。
期末考前做100下。

水煮青蛙是說煮青蛙時水只要慢慢加熱,等青蛙察覺溫度過熱時,已經太晚,無法跳出熱水中,最後就死掉了,比喻許多嚴重的問題,在一開始可能是很小的,每次都一點一點地更嚴重,卻因為我們如同被煮的青蛙,沒有察覺問題越來越嚴重,直到最後無法收拾時,已經太晚,無法處理了。而反煮青蛙則相反,設定一個高目標,是現在的我們絕對達不到的,透過一點一點的努力,讓目前所處的系統(可能是力氣、身體狀況、周圍環境等)有機會做調整,慢慢地調整到能支持我們達成我們的目標,相對於一開始我們大刀闊斧改變,系統回來的力量也很大(可能是身體的酸痛、無力感、周圍的反彈),讓這個改變很難繼續下去,進而放棄,慢慢改變的成功可能性大的多了。

另外,我自己在設目標時,按照三個原則--目標高、目標具體、目標是真心希望的,目標高時才能產生創造性張力,目標具體才能很明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到達目標後的狀況為何,當目標是真心想要時,才能持之以恆,從體內產生力量達成目標。100下扶地挺身以我現在是絕對達不到的,但只要這幾個月持續努力,並非不可能,目前平常有在跑步,相對於下半身的訓練,上半身和手臂力量很缺乏,入伍前或新訓時的狀態也比現在好很多,希望透過這次的挑戰,使整體能更平衡,在部隊中也常要搬東西,手有力做起事來也很方便,也能給人可靠的感覺,無論是男生或女生,我會努力達成目標的。

現況,今天做了25下,這兩個禮拜會努力達成40下的短期目標。

VOJ練習分享

這是這學期企業創造力作業中其中一題,覺得寫的不錯,跟大家分享。

如同之前曾說過,遇到VOJ時,第一步就是要能勇敢地跨出去,若無法跨出,就會一直被VOJ所限制住。另外,VOJ經常會放大我們的恐懼,使我們不敢做,所以遇到VOJ時也可以仔細檢視一下,做這件事情真的有這個可怕嗎?如同我分享中自己檢視跳水恐懼的部分。

-----------------------------------------------------------------------------------

分享生活中一個突破VOJ的例子。

第一次在新訓中心跳水時,在班長簡單扼要地說明跳水要領後,很快地就一批批排隊去跳水,雖然自己已看了不少人跳,自己也不斷在腦袋中回想班長剛才說的要領,但自己突然站上三公尺跳台時,仍不免害怕與緊張,雖然也盡量克制自己的害怕,但要跨出第一步時內心仍有很大的恐懼,而且隨著時間越長,自己心中的害怕反而會越來越大,要跨出第一部就更難,但最終仍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因動作不標準,所以又要跳一次。此時在心中一直不斷地告訴自己這是VOJ,其實自己不需要這麼害怕,才三公尺,只要按照班長的指示與要求做,很安全,根本不用害怕。另外,覺得這對自己也是個挑戰,既然會害怕,那就多跳幾次,跳到自己熟練不再害怕為止,而且這也是難得的經驗,當作給自己的挑戰,第一次練習跳水跳了四次,第二次也跳了四次,之後也跳了不少次,後來有比較多時間,也自己自告奮勇都去練習,最終站在跳台時已不再恐懼,很快地吹哨後就把腳伸出去,完成跳水,甚至有點享受這個感覺。

解決棘手問題

有鑑於大部分衝突不是無法解決,彼此不同意對方的方案,就是以武力解決,強迫對方接受。所以,本書提出另一種解決衝突的方法:參與者透過傾聽和討論來和平解決爭端,作者期望透過他實際參與許多以傾聽和討論方式解決衝突的經驗,包括南非、加拿大—魁北克和瓜地馬拉……等,協助解決棘手問題的人能更擅長於傾聽和討論,以便更有和平解決爭端。

這本書像是作者自己的工作紀錄簿,作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和讀者分享他自己在這新解決問題的路徑上的發現,從學生時代認為這個世界就只有一個最佳解,到知道這個世界找不到唯一的正確答案,碰巧參與南非景況劇本規劃研討會,之後以南非經驗為核心,協助研究探討更多最重要和最困難的問題,當然有些案例很成功,有些則至今仍無法解決。

這個新方法仍需要更多的實驗與學習,但它似乎可以引領我們有個更美好的未來。以下摘要些重要句子和段落和大家分享,目前台灣社會有許多無法解決的爭端,民眾對於現況也有很多不滿和批評,但所採取的作法除了更強烈的主張自己的想法與作法是對的,甚至也常激動到拳腳相向,如幾天前立法院打架事件,大家對現況和這種解決方式經常搖頭,但對於這種情形也無更好的辦法,或許本書提的方法論與經驗是我們可以參考憑藉的。

博客來介紹: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6158

Key Sentences:
P.36 讓”最好”變成”好”的敵人。
P.80 「我們應如何和平解決問題?」--開放心胸來談話和傾聽。
P.80 我們應如何獲得好的判斷力?答案是「透過經驗」。可是我們又如何取得經驗?答案是「透過不良判斷」。
P.93 不傾聽的根源是「我已經知道了」。所有的威權系統都是居於一項假設:老闆有能力而且也的確擁有唯一的正確答案。
P.107 當有人說出親身感受、投注熱情、由心底深處說話時,這場對話就會產生深度。
P.109 在保持現況是可行的情況下,我們或許可以顧及”團隊精神”和保持禮貌。但在保持現況變得不可行時,我們就必須說出真心話。
P.116 走上「開放道路」的第一步就是系統中的演員必須說出真心話。
P.125 棘手問題唯有透過開誠佈公的談話才可能解決,而說出真心話經常需要非常大的勇氣;但是”光說不練”還是不夠。下一步驟還必須搭配開誠佈公的「傾聽」,只是它比談話還要來得困難。
P.139 景況劇本分析法也鼓勵開放和反省,因為他們是「假如…則…」之類的故事描述。
P.144 光站在外圍去觀察問題的情勢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跳進去當演員,力求影響最終結果。
P.144 假如你不是問題的一部份,你根本沒機會提供任何一部份的解答。
P.168 具有生成複雜性的問題沒辦法使用過去傳承下來的經驗來解決;其解決方案都是透過創意、即興、生成的過程,隨著情況的演變,一步一步摸索出來。
P.171 為了解決棘手問題,我們不僅要分享新觀念,我們也需要有共同的承諾,我們更虛要有總體趕,並能感受到總體對個人的要求。
P177 做決策已脫離了做出「決定」的層次,反而更像是在論斷如何提升內心智慧,如何讓它浮現。
P.178 只要能將自己從問題抽離片刻,解決方案通常就會跑出來。
P.179 妨礙我們傾聽最大的障礙是我們的內心裡老是有一股衝動—只想「說」不想「聽」,只做「判斷」不做「觀察」。
P.182 假如我們想協助解決複雜問題,那麼,對那些會自行解決問題的情況,就千萬別阻擋其去路。
P.204 我們不球觀念和意見的融合一致,我們將大家的目的擺在一起,等大家都同意共同的目的之後,我們才做決定。
P.207 會議主持人和領導人所要做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只是協助創造出一個乾淨和安全的空間而已。

Key Paragraphs:
P.27 問題變的很棘手乃是因為它們在動態(dynamical)、生成(generative)、社會(social)三面都很複雜:動態複雜性代表的是原因和結果之間遠隔著空間和時間,讓人們無法以第一手經驗來抓到問題的重點;生成複雜性的意思是問題總是以陌生和不可預測的面貌來呈現;社會複雜性指的是參與者總是由不同的觀點來看事情,導致問題變的很尖銳、偏頗和膠著。
P.46~48 景況劇本分析法(Scenario Planning)方法說明。
P71~72 以南非案例說明如何解決動態、生成和社會複雜。
P.122 大多數傳統的問題解決法都強調「說」:其實是「告知」。在辯論時,每個團體都事先準備了自己的立場和說詞,然後在評審團面前侃侃而談,評審團則選出當中最具說服力的”講詞”。這種作法只能在既定方案當中挑挑撿撿,卻絕對沒辦法創造出任何新觀念和新作法。
P.135 傾聽是最重要的元素。假如我們以一般封閉式的方法來傾聽,就只能聽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種心態很難聽出「可能性」:哪些事情是可能發生、只是尚未發生。這種心態會讓創新變得很困難。
P.152 會議主持人(process facilitator)的工作就是協助與會人員,讓他們開口說話、傾聽、和將所有個人資源用於解決手邊的問題;我們的工作不是指揮或控制參與者;縱使我們的工作立場對與會人員的實質工作來說是中立的,我們的程序絕對不是中立的:它應該具體實現開放、包容和合作等價值觀。
P.153 注意力的質量可以對說話者產生非常巨大的衝擊力:談話者會感覺他的心聲被傾聽、被支持,他或她的思想和感覺變的更清楚、更集中、更有目的和意義。
P.156 反省式對話(reflective dialogue),當我們以省思的方式來傾聽自己的聲音,並以主觀心理從別人的內心來聆聽別人的心聲。在「生成式對話」(generative dialogue)中,我們不僅從彼此的內心來傾聽,也從整個系統(the whole of the system)的觀點來傾聽。
P.168 達成生成性對話的三個階段。首先,對話是擴散離題的(diverged),當小組成員提及司法體制的現況時,他們提出非常多不同的意見,然後,對話進入「即興發想」(emerged)階段,這時候,小組成員發展出許多新觀念,也察覺到這些新觀念的意義和他們必須做的事。最後,在小組成員決定倡議和計畫時,對話進入了聚合(converged)階段。
P.172~173 我認為:”解決棘手問題”無法準確描述我們和這些小組的工作,因為當我們說”解決問題”時,我們按試著:可以將自己與問題抽離,從外圍進行客觀的研究,並以機械式的方法來控制他們……在今天,我們找不到存在於”身為”的問題,可以做出”刺激”:問題反而是以”整個情況”的姿態出現,我們自己就身處問題當中,是問題的一部份,我們根本無法客觀看待”整個情況”。所以,最好的處理方法是從各種角度來觀察問題,並在實際情況中去學習、去研究、去設法改善問題。
P.181 你提到一些開放式的談話、傾聽和其它元素,我當然同意它們都很重要。但問題是如何取得這些元素?……所有這些元素都是水到渠成時,就自然會發生的現象,只要你給它們空間。
P.210~211 十點建議

這一生你為何而來(The Highest Goal)

因為隊上要求投忠義報,所以花了點時間寫了這本書的介紹與心得,雖然不甚完美,但先跟大家分享這本好書,之後有時間再好好修改。

另外附上博客來網站上對本書的介紹,有更詳細的介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6865

---------------------------------------------------------------------------------

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這一生你為何而來」(The Highest Goal),主要是作者麥可雷伊(Michael Ray)自己二十五年來在史丹佛商學院開設的「個人商業創意」課程的上課菁華。

本書認為人生有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依照社會的需求做自己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事,你會擁有豐富經驗,越做越好,擔負更多的責任,得到升遷的機會,每個人都讚美你,要你做更多你不想做的事情,你卻覺得生活越來越缺乏意義和成就感。另一條是先做你喜歡而且有意義的事情,累積經驗與技巧,你就會做得很好,有更多機會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即使也有外在的獎勵,如金錢、名升等,但工作本身仍然是一種報酬,生活越來越有成就,你的滿足感也對整個世界帶來助益。

相信類似的兩難抉擇也常出現在我們人生各階段,如大學選擇科系或出社會求職,到底應該選擇能賺大錢的科系或工作,還是應選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本書主張,我們不必靠我們的興趣謀生,我們只是從這些活動裡發現,某些特質,將他們帶入謀生的事情中,透過這個方法,你葛以作喜歡的事情,也能將必須做的事情轉變成喜歡的事情,解決我們困擾許久的煩惱。

此外,此書做特別的是有許多生活箴言(live with),不同於大部分書籍,直接告訴你應該如何做,這些生活箴言簡單來說是習題,當你在生活中練習時,你可以從中體會到不同於以往的經驗,進而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或人生的認識。如書中其中一個生活箴言--「沒有期望」,過去一位女士在參加專業會議時,總會有過高的期望,但當她實踐沒有期望這個生活箴言時,知道自己過去期望過高,所以不斷提醒自己要順其自然,並發展一套方式:對期望有所認知,對自己過度反應的心態感到好笑,然後讓事情自然發展。另外還有更多有用的生活箴言,如「問蠢問題」、「只做簡單有趣的事」、「用心去看」等。

這本書很適合對未來有迷惑的人看,從這本書也讓我看到新的生活方式和可能性,除了賺大錢和成名外,我也有許許多多的可能,可以作自己喜歡的事,對自己充滿信心,每天都充滿活力,這種種可能都操在我們手上,剩下的就等我們一一落實。

找出內在特質

利用「特質法」找出自己內在的特質。

特質法:先列出20件你喜歡的事情(包括你做起來得心應手或者是讓你很投入的事情)和20件你討厭的事情,再根據特質量表(STOLL補充教材)找出這些事情背後隱含的特質。例如:我喜歡欣賞、肯定別人的特質—生命力。不喜歡跟人家吵架---寧靜。(因為吵架會破壞自己內心的寧靜)

內在特質對照表
欽佩 欣賞 美 平安喜樂 情同手足
寧靜 溝通 共享 同理心 關連性
勇氣 創造 超然獨立 精力充沛 熱情
開創者 永恆 卓越 信念 自由
友誼 慷慨、寬容 善良 好意 感恩
和諧/和睦 人道 幽默 包含 不受限制
有趣 平等 光明 愛 秩序
耐心 正面 力量 真實 煥然一新
安靜 誠摯 服務 寂靜 簡單、單純
綜合 平穩 信任 真相 瞭解
生命力 完整 意志、決心 智慧 神奇

喜歡的事
1. 上廁所--平靜
2. 聽自己喜歡的音樂 --力量
3. 看摔角 --有趣
4. 以自己的方式體驗陌生的地方--開創者
5. 聽學長姐講他們過去的故事--完整
6. 跳AIESEC dance--共享
7. 儘可能不麻煩別人,自己到達目的地--開創者
8. 記錄自己經歷過的事--完整
9. 逛大賣場--自由
10. 忘我的看書--瞭解
11. 無拘束的感覺--不受限制
12. 和許久不見的朋友聯絡--關連性
13. 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不受限制
14. 笑--有趣
15. 學習新東西--瞭解
16. 問問題--完整
17. 一起朝同一個目標努力--共享
18. 看海--平靜
19. 逛書店--自由

完整:3
平靜:2
不受限制:2
開創者:2
自由:2
共享:2
瞭解:2
有趣:2
力量:1
關連性:1

討厭的事
1. 聽沒建設性的抱怨--正面
2. 以命令式的口吻被要求做事--不受限制
3. 背東西--不受限制
4. 以別人的標準過日子--意志
5. 很趕的做事--平靜
6. 無交集的討論--溝通
7. 聽別人說教--意志
8. 無法自由表達想法--不受限制
9. 陪同參與成年人的聚會--不受限制
10. 吃飯吃很久--簡單
11. 父母過度的關心--意志
12. 客套--真實
13. 被吼--平靜
14. 看病--生命力
15. 做編輯排版--開創者
16. 無預警冒出來的工作--平靜

不受限制:4
意志:3
平靜:3
生命力:1
真實:1
正面:1
開創者:1
溝通:1
簡單:1

總計:
*不受限制:6
*平靜:5
*完整:3
*開創者:3
*意志:3
自由:2
共享:2
瞭解:2
有趣:2
力量:1
關連性:1
生命力:1
真實:1
正面:1
溝通:1
簡單:1

------------------------------------------------------------

沒想到花了兩天才把這個練習做完,遠超過書上或課堂上老師給的時間,當然自己在做的時候,相對沒有時間壓力,也許就因為這樣,所以太用力想,反而想了更久,到最後也很疲倦。Anyway, 以後有機會也可以再比較思考時間長和短的結果有什麼不同。

以上就是我的特質,接下來有機會應嘗試「這一生你為何而來」118頁提到「我們的特質與所做的事情之間的連結,是通向真實財富的管道。」「你只是從這些活動裡發現某些特質,將他們帶入你謀生、服務的事情中。」這是找到自己特質後,更進一步的練習,之後練習心得再跟大家分享。

感冒是什麼? -- 和世珍學長簡短對談

以下是碰巧在網大和學長簡短切磋的記錄。

我:學長可以請教一下,之前有一次我覺得你好像感冒,然後我問你是不是感冒時,學長卻回我說,「感冒是什麼?」請問為什麼學長會如此回答。

學長:第一…修煉人沒有病的觀念(不曉得這樣講你能不能接受),另外,人體本身就有免疫功能,多休息小毛病自然會好,除非不得已看病只是症狀解。

我:不過向學長這麼忙,生病沒辦法多休息時,就只能採取症狀解,是這個意思嗎?想說平常人應該都不太會多休息,總覺得時間寶貴。

學長:不是…保養要重平時,每天早上盡量早起練功,不就是健康的保證。平時如果你沒有多保養,生病了還是得靠醫生,但事實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病是可以真正治好的。

-----------------------------------------------------------------------------------

雖然是1個多月前的事,但在新訓後期,腳扭到外加感冒,提醒我這件事,跟學長請教,挺神奇的,但會嘗試看看。

<大紀元時報> 肌肉動力學…意識地圖

摘錄自大紀元時報 探詢宇宙深層奧秘



中山大學企管系博士生李世珍發表〈簡介心物合一的科學觀:肌肉動力學〉,其所使用的方法為 Dr.Hawkins的研究方法。他將人類的意識放入1到1000的對數中,稱之為意識地圖,以衡量人類 的意識之好與壞。試驗前先選定欲測定目標,可以是人、動物、書本,測驗由一組測試人員進 行,施測者本身至少需在意識地圖指數200以上,而受測者需要先做前測。當受測者心中默想著 測定目標時,藉由肌肉動力學的研究機制,就可算出測定目標之意識地圖指數為何,也可知道其 所帶能量是正是負。 如表中所示,測定數值若為200以上,測定目標可解釋為帶有正面能量,200以下表示帶有負面能 量,例如德蕾莎即遠超過200,希特勒則在200以下。依據Hawkins的研究,今日人類意識的平均尺 度大概只有207,而且還是因為少數接近頂層的個人抵銷了大部份在底部(小於200)者後產生的 平衡。從意識地圖的對照中,如果被測定(calibrate)的數值是20,表示其行為表現為內心退 縮或羞愧。經由他人的測試,個人意識幾乎可以說是無所隱藏。 冥冥之中,宇宙自有一個衡量事物的標準,能量強的人與比較正的人,就會讓人肌力變強, John Diamond醫師因此寫下了《肌肉不會說謊》(your body does not lie)一書。

------------------------------------------------------------------------------------------------

以上是世珍學長提供的文章,之前也曾看學長在日月光企業輔導活動時簡單實驗的過程,雖然對這部分了解還很少,但會先努力朝200以上的特質努力,減少200以下特質出現的機會,期許漸漸提昇自己的正面能量。

完整的理論等日後有機會再再向學長請教。

Open Question的練習 -- 以腳受傷為例

在結訓驗收前1個禮拜,原本身體完好,卻在打躲避球時,因為鞋帶沒綁緊,使得左腳扭了一下,之後越來越怕,也很怕無法進行訓練,甚至結訓考試。

以下練習是星期日自願留營時所做的練習,給大家做參考。

20個Open Questions:

1. 如何以正面的態度看待腳受傷?
2. 為何會受傷?
3. 如何能最快讓腳好?
4. 怎樣的療傷方式對腳最好?
5. 除了生活不方便,腳受傷造成什麼改變?
6. 如果腳沒受傷,又會如何?
7. 如果腳受傷,在生活上和腳沒受傷一樣,那有多好?
8. 腳受傷除了關注絞痛外,還有什麼感覺或可以注意的焦點?
9. 腳受傷有什麼好處?
10. 如何減少腳受傷的不便?
11. 腳受傷如何和我的人生目標作連結?
12. 如何從腳受傷做學習?
13. 腳受傷是不想要的,那想要的會是什麼?
14. 如何從腳受傷找到任何創意?
15. 怎樣的人容易腳受傷?
16. 怎樣的事如意讓腳受傷?
17. 怎麼樣的時間腳較容易受傷?
18. 怎麼樣的地點容易腳受傷?
19. 怎麼樣的東西容易導致腳受傷?
20. 如果腳受傷,不會造成生活任何改變,那有多好?

練習感想:
在做練習前,會一直想早知道不打球、為什麼鞋帶不綁緊、腳要怎麼處理比較好,許多都是過去或是對現況沒有幫助的想法,但經過Open Questions練習時,就可以看到新的、較正面開放觀點。

Open Questions

以下是可以用來創造Open Question的工具:

如果:a. Idealiged Design(理想化設計)--How nice if...? 如果...多好?
b. Senerio Planning(情境規劃)-- What if?

如何:How to

為何:a. What for(為何)
b. 5 why(連問五個為什麼)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時When
何地Where
何物Which

What else(還有呢?)

<範例>

問題:「沒有辦法早睡早起?」

如果用這些工具的話有什麼其它的可能?以下做個簡單示範。

如果:a. 如果我能夠早睡早起多好?
b. 如果我不早睡早起會怎樣?

如何:我如何能夠早睡早起?
我如何能夠準時上床?
我如何能夠準時起床?

為何:a. 為何我要早睡早起?
b. 為什麼我沒辦法早睡早起?
為什麼我不能準時睡覺?

何人:怎樣的人能夠早睡早起?
誰可以幫助我準時起床?
何事:什麼情況下我會早睡早起?
要能夠早睡早起,要能先做到什麼?
何時:什麼時間是最好休息的時候?
何地:怎樣的地點能夠讓我早睡早起?
何物:怎樣的東西能夠幫助我早睡早起?

What else:除了...,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早睡早起?

<補充>

How to是針對行動面,能幫我們找到行動方案。
理想化設計是從願景出發,跳脫現況。
Why幫助我們找到正確問題,可配合第五項修練實踐篇第180頁「五個為什麼」。



若熟悉以上各問句後,可先找個問題,利用以上方式,連問20個open question,再從中選擇最重要的問句。可和最初的問句做比較,有什麼不同,和之後找到的解。

<個人感想>

儘可能在較短篇幅有效率表達我的所學,不過應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在體驗過後,覺得這是個很棒的工具,上課的時候,老師隨便選個問題,大家一個一個按照以上方式問open question,接著要我們從中選擇最重要的問句,這時才注意到結果和原本的問句完全不同,相對是較根本的問句,所找到的解也是相對根本解。

之前上楊老師的課,從來沒聽過這東西,但真的覺得這是個很強大的工具。不過,好的工具要能夠掌握,才能發揮其功效,之後要找個時間多練練。

P.S.
如果有不懂可以問,我會盡力回答,如果是中山學生,推薦修一下楊碩英老師的課,可以聽到全貌,相信還有很多很好的東西可以學。

透過網誌發揮影響力--「意識型態咖啡館」

『我經常想:不管是手握權力與資源,還是拼命想改造社會的人,如果都能在自己心中有一個自己喜歡的小公園,在那個充滿綠蔭的可愛公園裡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的親切互動,而在公園一角有個自己喜愛的咖啡館,在那個咖啡館有個習慣的舒適角落。我們或許都可以活在一個更加自在的世界裡。劉館長與駱館長歡迎各位光臨「意識型態咖啡館」。』

這是我們政經系劉孟奇老師和他的好朋友一起開的網誌中所下的敘述。這個網誌內容主要是針對社會時事和他們關心事情的看法,也有不少人會看他們的網誌,並留下意見,這些意見他們基本上也都會回,也主張不刪別人留的意見,即使是主觀上似乎是很不理性的文章,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本來就有不同的觀點,他們除了表達自己的看法外,不為別人的意見蓋棺論定,全交由讀者自行判斷。

碰巧世珍學長希望我們透過網誌發揮我們的正面影響力,就想起老師的這個網誌,給大家參考。

消防遊戲

遊戲目的:幫助我們體會除去不想要的和創造想要的能量高低是不同的。

人數:兩人一組。

動作:
1. 一個人先伸出右手,在肩膀高度,往前伸直,手肘不要彎曲。
2. 另一個人左手從下抓住對方的手腕,右手握拳,頂在對方的手肘。
測試一
3. 伸出右手的人,在腦中想著「手肘不要彎」。
4. 另一個人用力試著讓對方彎曲手肘,當然對方要努力抗住,不要彎曲。
測試二
5. 伸出右手的人,注視著前方,想像前方有火災,你的手是消防水管,所以要好好伸直,要不然火會越來越大。(儘可能地認真想像)
6. 另一個人再次用力試著讓對方彎曲手肘。

討論:
1. 「測試一」時,被彎的人是怎樣的感覺?是否覺得很用力?很累很痠?
2. 「測試二」時,被彎的人又是怎樣的感覺,相對於第一次?
3. 兩次比較起來,彎別人的人各自花的力氣又是如何?

心得分享:
在測試一時,被彎的人心中想著「不要彎」可是只要對方稍微多用點力就彎了;測試二時,被彎的人不再想著「彎」這件事,而是專注在其它事情--想像手是消防水管,很奇妙的,測試二彎別人的人通常需要花比較大的力氣,但被彎的人感覺卻是比較輕鬆,手比較有彈性。我們的大腦很特別,當我們想著不要什麼的時候,那件事情就會發生,想著手不要彎,手很容易就彎了,就如同常常叫別人不要注意什麼東西或做什麼事的時候,反而很難阻止大腦不注意,因為我們的大腦無法接受「不要」,只會注意到「彎」;之後,我們不再專注在「彎」,而是在想像一件事,在腦中生動描繪,產生的力量相對來講是比較輕鬆、不費力(effortless),我們的目標不再是「不要...」、除去我們不想要的東西,而是開始專注在我們創造的景上。

這個活動有什麼新的啟發,原來當我們專注在想像、創造時,力量是強大的,不用怎麼費力,所以我們以後思考專注在「要」的部分,可以給予我們意想不到更大的力量。

Ask the Right Question

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訓練主要都是教導我們如何解決問題,但很特別的,我們卻很少有學習「問問題」的機會,更不用說判斷是否這個問題是問題,或者是好的問題。

也許因為我們教育過程所受的訓練,所以當遇到困難時,就很直覺地把它當作問題解,但從未思考,說不定那不是問題耶,而且有時候反而越解越糟耶!

上課楊老師提到一個故事:「一群哈佛教授看到現在知識淘汰得很快,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過去所學的專業很快地過時了,於是一起去找Peter Drucker看有沒有什麼方法或建議。」

「但Peter Drucker只說"I don't know, because I don't have a right question yet."」

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問對的問題是多麼重要,連Peter Drucker這個管理大師在解決問題前,也要先找到對的問句,才開始解問題,但我們幾乎只要一發現問題,就立刻急著找解,從未注意是否有更好的問句。

好的問句有兩個功用,一來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解,二來也可以容納更多的解。

有一個楊老師常提到的經驗。在他以前帶的導師班,有一次上課期間,班代跑進來問「有沒有人有剪刀」,全班都回答沒有,正在她準備跑出去的時候,老師叫住她了,問「妳要剪刀做什麼?」

她回答:「我要剪刀把綁書的繩子弄斷。」

老師接著問全班:「同學,我們有沒有什麼可以弄斷繩子的方法?」

接著有同學說:「我有小刀,可以把繩子弄斷。」

班代很生氣地問:「那你剛才為什麼不說?」

同學回答:「因為你沒有問。」

接下來同學也提了很多可以把繩子弄斷的方法,有用鑰匙、指甲刀、打火機、銼刀、皮帶、髮夾...等,許多除了剪刀以外,可以解決班代遇到的問題。

從上面的例子,「有沒有什麼可以弄斷繩子的方法」相對於「有沒有人有剪刀」,就是個較好的問句,幫助我們找到更多的解。就如同愛因斯坦常說的「問題陳述比解更重要」,當我們找到好的問題陳述,就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或者更多的解,而非一個方法不行就放棄了,如同原本班代轉身離去一樣。

「問對的問題」是我十月份以來回學校聽楊老師的課,覺得最有啟發的一個觀念,當然還要配合老師教導一些如何找到更好問句的方法,觀念配上工具的體驗,讓我對於解決問題有個全然不同的認識,覺得這次回學校真的很值得,詳細的工具說明請見之後文章。

人生的目的

事件:
最近聽到某人對工作的抱怨,關於和組長的相處、對補習班的工作、上下班時間、薪水等,希望辭掉工作,到父親新開的公司做文書或任何只要可勝任的工作。另外男友,建議她也可以考慮任何較容易考的公職。因此,似乎忙著在找下一個可能頭路。

對工作的期許:
1. 喜歡做文書
2. 朝九晚五,週末放假

經歷:
1. 從五專到二技,共七年英文系。
2. 之後為考教程,到補習班補習一年,才考上師資班,花兩年修完教程,包括實習。
3. 現為英文補習班教師,約四個月時間。

-------------------------------------------------------------------------------------

以上的事情,不曉得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有遇到,花了很多年在學校,當初選覺得未來容易找工作的系,但真正出社會後,卻很快的發覺似乎跟想像的不一樣,可能有很多不滿足的地方,對於工作要求或條件和人際與做事上...等,接著開始尋找下一個可能「適合的」工作,但評比的時候,主要判斷依據是薪水、工作內容、上下班時間等,但「我這一生到底要什麼」似乎常會被我們忽略。

為什麼我會特別提「我這一生要什麼」,因為這是我們可能這一生最重要、最終的目的,也許還不是很清楚、之後會改變,但每當每個重要人生階段時,若忘記先檢視我的目的是什麼,單憑一些流行的價值:輕鬆、高收入、穩定...等,就算實現了,結果有可能發現這不是我要的,這時候又要重新調整,與其反反覆覆,我們應該多花點時間考慮我們這一生的目的。

就如同楊老師上課舉的例子:
有同學看起來很匆忙的樣子,老師把他叫過來,
老師問:「同學,你為什麼這麼匆忙呢?」
他回答「因為要去隧道口。」
老師繼續問:「你為什麼要去隧道口?」
同學回答:「因為要坐公車去大立百貨。」
老師問:「你為什麼要去大立百貨?」
同學回答:「因為要去十樓的書店買第五項修練。」
老師說:「喔!學校的書店就有了,而且還有打折。」

以上的例子,提醒我們關注我們的目的能幫助我們看到更好的辦法,也能少跑點冤枉路。

除此之外,我們可能嘗試很多不同的東西,想做很多看起來很棒的事,但忽略我們的目的下,很有可能最後和我們的目標差十萬八千里。

這或許也跟我習慣從現況出發,想想想怎樣才能達到目標,卻很少從目標開始思考,因為做了什麼事才達到目標,往後慢慢推,原來我現在應該做這個,也就是From Vision to Reality。

這是針對最近聽到的事情而有的反思,「到底我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怎樣我年老回頭看不會覺得遺憾?」也許是我要再更積極思考的問題。

之前常用的工具是彼得杜拉克的四個問句: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to do?
What for?
What are you doing now?
Why?

另外,Michael Ray的「這一生你為何而來(The Highest Goal)」應該也是個很好的參考,之後看完這本書,若有任何心得,再跟大家分享。